在历史长河中,傣族人民在生活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习俗。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傣族的生活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傣族的生活习俗
傣族男女分工明确,纺纱织布和家务专由妇女承担。认为男子不能坐在织布机上,即使需要修理,事先也要念咒驱鬼,否则会被织布机鬼缠身而导致患病。妇女也惧怕织布机鬼,认为织布前也要念咒驱鬼或焚香祛邪,否则绵线易断,织者易病。另外,认为赕佛用的挂锦或奘房挂的幡是神圣洁净之物,不能用机子织,必须到寨子的空地或寨边无猪牛来往的地方织,否则是对佛祖不诚。
妇女不能犁田,否则会遭雷打。妇女参加盖房时,不得站在高处。
狩猎活动要择吉日,出发前要先祭神祈求保佑。途中不许大声说话和唱歌,既免惊走野兽,更怕惹怒山神。打到猎物,要当祭祀和祷告,然后才能分食。
傣族大都居住在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这里的雨量充沛,天气闷热,是植物最适宜生长的地方。傣族村寨一般都选择在河流两岸,湖沼四周的平坝近水处。进了村寨只见一家家、一幢幢的院落,在翠竹环绕,绿树成荫中时隐时现。为了适应潮湿而又闷热的气候,傣家人都喜欢建造干栏式竹楼。楼上住人,楼下贮存东西和饲养畜禽。
楼上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去就是一间长方形大房间,用竹篱笆或木板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剩下的一大开间就是堂屋,堂屋中央是一个火塘,煮饭烹茶,家人活动和招待客人也都在这火塘旁边。客人到傣家必须从侧面的竹梯上楼,进屋前要在露台上脱鞋,进屋后坐在堂屋里,非经主人邀请,客人不得进入里屋。
傣族地区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水潭池沼也随处可见,但这些水都不能喝,一般只作沐浴、洗衣之用。傣族很重视水源的清洁,严禁人们在村寨水井处丢弃杂物。
火塘上的三脚架是家中之神,任何人不许从火塘上跨过,也不能随意移动三脚架。火塘上的沙罐不许触破,火塘里的火不能用脚踩灭,只能用灰埋或任其自灭。
傣族的敬老习俗
关于傣族,人们早已熟知的是金孔雀一般温顺美丽的小卜哨和刚健善良的小卜冒。其实傣家文化源远而流长。娥并与桑洛的故事早已载入诗章,《孔雀公主》已跨入艺术殿堂,孔雀舞已飞上银屏,铓锣与象脚鼓已在海内外敲响。而傣家的敬老习俗在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敬老爱老的规范并无显见的文本,但已潜移默化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所以这些习俗尤为真实可贵。
在傣族家庭中,最尊贵的角色正是一家子最年长的老者。晚辈们在他面前就坐,没有一个敢跷起二郎腿。傣家人眼中,搭二郎腿的人,必是松散懒惰的,在老人面前跷起来,更是大大的不恭。久而久之,人人都养成了习惯,就是年龄很大、威望很高、极有资格随便坐卧的老者,也少有跷腿搭脚的行为。
日常中若与长辈答言,年轻人必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个“哈(ha)”字,一如汉语中每个“你”字之下都加了“心”字底。如:老人招呼“啷哎”(请坐),就答:“某啷哈”(您者坐);老人问“格巴京毫”答“京哈”,“即吃了饭没有”答“吃过了,您者”;问:“公素如哩(你爷爷好吗)?”答“哩哈(好呢,谢您者记挂)”,回答的无不表示出自己的谦恭与卑微。
座中有老人,家人端茶倒酒皆稍曲着身躯以示敬重;若在老人身旁行走,必定以手轻压裙裾,不让其辟扑拂动,搅扰老人耳目。总之,只要有老者在场,就听不到高门大嗓的喧哗,就看不到鬼跳神舞的胡闹,一切都那么宁静平和。再看看傣家土屋那洁净如漆的泥巴地面和家堂上简朴的佛教氛围很浓的装饰,让人感觉到的是古典的静谧的祥和气氛,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容相让的温暖。
村寨之中若有红白喜事,长者们更是被邀请的首要对象。被邀请的长者到来之后,即为上宾,其座次被排在家中最尊贵的地方---家堂附近。烟酒糖茶饭菜水果,样样优先,一天到晚,享受无尽的款待。
若是娶亲嫁女,还将有新人长跪于前,聆听老者们的谆谆教诲指示人生。
傣家的高寿老人不仅在世时极受敬重,就是仙逝了,也会备受后人景仰。一到发送上山时,会有很多的人前来参加仪式,后生们都会踊跃争抬送葬。寿数极高的老者去世后,以往从未抬过棺木的人,也一定要争取扛上一肩,送上一程,称做“开肩”,图个大吉大利,一生顺顺当当。
傣族家庭,以家中能奉养老人尤其高寿老人为幸事,老人的寿元问题是里巷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户人家有老人健康长寿,那就说明他的后人孝道善修,他的子孙在村中、族中都将获得极高的评价。所以,这户人家有个高寿老人,就必定人丁兴旺,必然就会有许多亲戚朋友,往来就热热闹闹,让人感到十分康乐如意红红火火。因此,傣家人更爱讲究几代同堂。
傣族染幼齿的风俗习惯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时,便三五相约,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
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染,直至把一口牙齿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她们嚼的槟榔,有的是真正的槟榔果,更多的则是自己配制的一种土槟榔。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
傣族染齿的考证
花腰傣自古有染黑齿的习俗,如果在赶街时,虽然一时很难从不穿民族服饰的中青年妇女中辨认民族成份,但看到一口漂亮的黑牙齿,就知道她们是傣族妇女了。看来,史书上记载的染黑齿的习俗还在这里普遍的保留着。
傣族染齿 每年开春,傣族妇女先在田埂上采摘白花草(味酸涩)咀嚼二三天,然后再采摘山上的鸡屎藤果(味酸臭)敷在牙齿上,时间也是二三天。这头道工序的作用是让牙床麻木;第二道工序是用嫩石榴果煮烂,剥去外皮,配上山上采的岩硝,装在容器里熬制成膏药,每天晚上睡时,先把膏药放在火上加热,徐在两指宽的芭蕉叶上,然后包住牙齿。十四五岁的少女每次开始染齿时,每年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包牙的时间就相应缩短,四五十岁后,每年包二三天就可以了。染过的牙齿,一般不会生龋齿,七八十岁很少脱牙。
由于傣族妇女染齿保护了牙齿,很少得口腔及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笔者看到染齿习俗的傣族妇女的牙齿,不但长得细密整齐,而且清洁光亮。如果摆脱了以白为美的观念来衡量,笔者认为这样的牙齿也是很漂亮的。
傣族染齿的习俗,史书记载很早,公元八世纪,唐代樊绰着《蛮书》卷四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黑齿以漆漆其齿”。作者可能是听到看到表面现象来解释染黑齿的习俗,但对这“以漆漆其齿”的方法没有具体记载。汪宁生先生在《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一文中谈到染齿的习俗时说:“至于黑齿疑长期嚼食槟榔所至,有些南方民族以黑齿为美,除嚼食槟榔外有时还要染之使黑、漆齿或就此而言”。汪先生所谈的咀食槟榔染黑齿的习俗,在云南边疆和东南亚盛产槟榔地区的民族中是很普遍的。他推侧的除嚼食槟榔染之使黑,漆齿或就此而言的推测是存在的,但汪先生好像也没有考察过“以漆漆其齿”的习俗,只是笼统的还要染之使黑。江应梁先生也认为在读笔者文章之前他也不知道这种具体的草药染齿习俗。而对槟榔染齿习俗学者谈得比较多,外国学者戴安·梅穆在《红唾液和黑牙齿-东南亚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文中就有详尽的研究介绍。但笔者知道,关于傣族染黑齿的习俗,就目前而言,除哀牢山下傣族地区用咀食草药染黑齿外,在孟连傣族村寨还见过另一种染黑齿的习俗,是用烧柴凝结成的焦油染黑齿。即把一种含有丰富油脂的薪柴燃烧时,在柴尾部凝结成的黑色焦油收集起来,涂抹在牙齿上,使牙齿变黑。这种方法对护齿有什么益处,不得而知,但也体现了傣族认为染黑齿为美的习俗。
http://m.0477edu.com/thread-105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