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吕蒙怎么死的 揭秘吕蒙死因真-相

知识百科 2017-05-29 点击:

三国演义吕蒙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却说孙权既害了关公,遂尽收荆襄之地,赏稿三军,设宴大会诸将庆功;置吕蒙于上位,顾谓众将曰:“孤久不得荆州,今唾手而得,皆子明之功也。”蒙再三逊谢。权曰:“昔周郎雄略过人,破曹操于赤壁,不幸早夭,鲁子敬代之。子敬初见孤时,便及帝王大略,此一快也;曹操东下,诸人皆劝孤降,子敬独劝孤召公瑾逆而击之,此二快也;惟劝吾借荆州与刘备,是其一短。今子明设计定谋,立取荆州,胜子敬、周郎多矣!”于是亲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权将吕蒙尸首,具棺安葬,赠南郡太守、孱陵侯;命其子吕霸袭爵。孙权自此感关公之事,惊讶不已。

揭秘吕蒙死因真-相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简介

本名:吕蒙

字号:子明

所处时代:三国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汝南富坡

出生时间:约178年或180年

去世时间:约219年或220年

主要成就:智取三君 白衣渡江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小说中吕蒙初登场于第三十八回《战长江孙氏报仇》,因孙权招贤而与陆逊、徐盛等人相继投至其麾下,并于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死亡。吕蒙在小说中的形象与史实相类,《演义》未有因为尊崇关羽的考虑而抹煞吕蒙的军事才能。吕蒙于第三十八回时担任平北都尉,为孙权引见来投的甘宁,并随孙权攻打江夏黄祖,于阵前亲斩敌军前锋陈就。后来吕蒙亦参与赤壁之战,与太史慈同属前线第四队部队,又奉命引三千兵去乌林接应甘宁部队,然后追击曹操,逼得曹操要留下张辽断后。在周瑜攻打曹仁,与及孙权战濡须、合肥之时,都有吕蒙献计的情节,以示吕蒙的战略眼光确实胜于东吴一般将领。不过,小说中未有提及吕蒙年青时奋进与及其由武转文的学习经历。

当吕蒙接任周瑜、鲁肃之位后,开始与蜀国君臣为敌。后来吕蒙白衣渡江,攻荆州,擒关羽,虽然情节上吕蒙表现得谋略出色,处处料敌先机,能够运筹帷幄之中,但却因为成为了谋杀蜀汉大将关羽的元凶,而在小说作者“拥刘抑曹”的思想笼罩下被编造了一个“因关羽追魂索命,七孔流血而死”的下场。不过吕蒙征服荆州,以怀柔手段令关羽攻魏前线部队士气崩溃的策略,受到后世军事家的认同,并视为典范。小说后期,魏军都督司马懿在对蜀战争时以怀柔手段软化蜀军的仇忾心,表示是师法于吕蒙袭荆州之故事。毌丘俭于淮南据寿春反魏,司马师准备讨伐他时,太尉王肃曾献计先行安抚淮南将士留在中原的家属,以释其战意,同样提到吕蒙袭荆州一事。京剧剧目《走麦城》中有吕蒙一角,其脸谱勾蓝花三块瓦脸。

影视形象

1994年《三国演义》:由郭沫浪、张京海、初国良分别出演吕蒙;

2015年《三国》:常铖饰演吕蒙

历史评价

陈寿:“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吕蒙像[1]

鲁肃:“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鸷鸟累百,不如一鹗。”[2]“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周瑜字),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陆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

邓骞:“武昌既定,据其军实,镇抚二州,施惠士卒,使还者如归,此吕蒙所以克敌也。”

张骏:“且韩信之举,非旧名也;穰苴之信,非旧将也;吕蒙之进,非旧勋也;魏延之用,非旧德也。盖明王之举,举无常人,才之所能,则授以大事。”

慕容廆:“不知今之江表为贤俊匿智,藏其勇略邪?将吕蒙、凌统高踪旷世哉?”

王嘉:“吕蒙读书,开西馆以延杰髦,共相扢扬,识见日进。”

魏元忠:“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

洪迈: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陈亮:“又二百余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荆楚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陈元靓:“烈烈子明,乘时奋武。志在取鳞,心期探虎。智屈曹人,力擒关羽。遂使孙吴,鼎分中土。”

毛泽东: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人物轶事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三国演义》中的吕蒙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中学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宗关于吕蒙的玄幻故事。孙权劝吕蒙多学习经典,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而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吕蒙经常因酒醉而坐在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上,有时更沉沉睡去。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众人问他惊醒的原因,他便说:“我刚才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与我谈论世代治乱兴衰之事,与及日月宇宙变化之理,无一不是精妙之极;他们不是只谈空话,纯粹诵读文章而已。”于是大家都知道吕蒙曾经在睡梦中诵读《易经》之事。

史料记载

《三国志·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间为言,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从讨丹杨,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

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以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①

①《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庐江谢奇为蕲春典农,屯皖田乡,数为边寇。蒙使人诱之,不从,则伺隙袭击,奇遂缩退,其部伍孙子才、宋豪等,皆携负老弱,诣蒙降。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①曹公不能下而退。

①《吴录》曰: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之。

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乃具陈其状。于是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①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嘉其功,即拜庐江太守,所得人马皆分与之,别赐寻阳屯田六百人,官属三十人。蒙还寻阳,未期而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权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复令蒙讨之。蒙至,诛其首恶,馀皆释放,复为平民。

①《吴书》曰:诸将皆劝作土山,添攻具,蒙趋进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及水以归,全胜之道也。”权从之。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初,蒙既定长沙,当之零陵,过酃,载南阳邓玄之,玄之者郝普之旧也,欲令诱普。及被书当还,蒙秘之,夜召诸将,授以方略,晨当攻城,顾谓玄之曰:“郝子太闻世间有忠义事,亦欲为之,而不知时也。左将军在汉中,为夏侯渊所围。关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临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为孙规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亲见也。彼方首尾倒悬,救死不给,岂有馀力复营此哉?今吾士卒精锐,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继于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犹牛蹄中鱼,冀赖江汉,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归者,可也。今吾计力度虑,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后,身死何益于事,而令百岁老母,戴白受诛,岂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问,谓援可恃,故至于此耳。君可见之,为陈祸福。”玄之见普,具宣蒙意,普惧而听之。玄之先出报蒙,普寻后当至。蒙豫敕四将,各选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门。须臾普出,蒙迎执其手,与俱下船。语毕,出书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见书,知备在公安,而羽在益阳,惭恨入地。蒙留孙皎,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

师还,遂征合肥,既彻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凌统以死扞卫。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督,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阳、汉昌、州陵。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①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怃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①《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吕蒙画像《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①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权闻之,益以悲感。

①《江表传》曰:权于公安大会,吕蒙以疾辞,权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谋也,今大功已捷,庆赏未行,岂邑邑邪?”乃增给步骑鼓吹,敕选虎威将军官属,并南郡、庐江二郡威仪。拜毕还营,兵马导从,前后鼓吹,光耀于路。

蒙少不修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疏。常以部曲事为江夏太守蔡遗所白,蒙无恨意。及豫章太守顾邵卒,权问所用,辽因荐遗奉职佳吏,权笑曰:“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蒙子霸袭爵,与守冢三百家,复田五十抨。霸卒,兄琮袭侯。琮卒,弟睦嗣。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生平经历

年少轻狂

吕蒙少年从家乡南渡,往江南依附姊夫邓当。邓当是孙策部下,曾数次讨伐山越。吕蒙时年十六岁,常偷偷跟随邓当出征讨伐贼众。邓当发现时吃了一惊,但无论邓当如何苛责,也阻止不了吕蒙。邓当将此事告诉吕蒙母亲,蒙母大怒,要将吕蒙处罚,吕蒙表示自己只是希望上进脱贫,才敢于冒险,蒙母被其言所感动,因而不忍处罚吕蒙。其时邓当手下一名吏员认为吕蒙年纪幼小,因而十分轻视他,后来又出言羞辱他。吕蒙大怒,拔刀杀了这名吏员,避罪出走,潜逃到同县的郑长家里。后来吕蒙往校尉袁雄处自首,袁雄代其向上级求情;孙策便召见吕蒙,对其称奇不已,于是赦免其罪,并将吕蒙安排为左右随从。几年后,邓当逝世,张昭举荐吕蒙代领邓当职务,于是吕蒙被拜为别部司马。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得年26岁。其弟孙权接掌大权,想要重新编排军队,将小部队裁并到其他部队之中,矛头指向那些统兵较少、地位低微的年轻将领。吕蒙自知如果自己的部队遭到兼并的话,自己将来更难取得成就,于是想办法赊贷筹集物资,让士兵穿上深红色制服与绑腿布,并加紧操练士兵。孙权检阅时,吕蒙兵马“陈列赫然,兵人练习”,孙权见后,认为他治军有方,不但没有削减其部队,反而为吕蒙增加兵员。

冲锋陷阵

204年,孙权讨伐江夏太守黄祖,击破黄祖水军,但因中途获悉丹阳、豫章、庐陵三郡的山越少数民族作乱,因此收兵班师,吕蒙亦随军中。到达豫章(今江西南昌,孙权命征虏将军吕范平定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荡寇将军程普进击乐安(今江西德兴东北),建昌都尉太史慈抚治海昏(今江西永修东),同时,令吕蒙与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泰等率兵镇守险要,担任山越最为活跃地区的县令或县长。吕蒙与诸将遵照孙权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定了于各地起事的山越族人。吕蒙因功被任命为平北都尉,兼任广德长。

208年,孙权采纳将军甘宁建议,再次发兵进攻夏口(今湖北武汉境),吕蒙随军出征。黄祖下令用艨艟战舰封锁沔口(汉水入长江口),用大绳系著巨石为锥以固定舰只,舰上更有千余人用弓-弩射向孙权军,封锁孙军的前进路线,令孙权军进攻受阻。孙权命偏将军董袭、司马凌统各率百人敢死队,身穿重铠,乘大船突进到艨艟舰旁,董袭挥刀砍断大绳,黄祖军战舰顺水飘流,孙权军便溯流进兵。黄祖见孙权兵来,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陈就。孙军乘胜水陆并进,包围夏口城。孙权督军猛攻,攻克其城。黄祖只身逃窜,被孙权军中的骑兵冯则所斩杀。此战,孙权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占领江夏地区。战后论-功,孙权认为战事能取得胜利,关键是因为吕蒙能斩杀敌军都督陈就,因此任命吕蒙为横野中郎将,并赐钱千万。

见状明判

同年,吕蒙还跟随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曹操引军北归,留曹仁等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孙权命周瑜、程普统兵数万,与曹仁隔江相持。时益州将领袭肃率军投诚,周瑜上表,请孙权把袭肃所部拨给吕蒙管辖。吕蒙却有不同的见解。他从全域考虑,认为周瑜的意见欠妥。他极力称扬袭肃有胆识,有才能,并说袭肃向慕教化远道前来投诚,只该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该褫夺他的兵权。孙权觉得吕蒙说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归还了袭肃的部队。不久,周瑜欲夺取江陵,先派甘宁袭取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对江陵形成侧背威胁。曹仁便分兵围攻甘宁,欲夺回夷陵,甘宁被围攻,唯有向周瑜求援。诸将担心目前军中兵少,如救援夷陵,则造成江陵空虚。吕蒙向周瑜举荐以凌统暂摄主军,自己陪同周瑜往救甘宁。接着又献策,劝周瑜派三百人用木柴把本来险峻的山路截断,当敌人逃跑时,遇障难行只能弃马逃命,我方就可获得他们的马匹。周瑜采纳了他的建议,亲率主力驰援夷陵,大破曹军于夷陵城下,所杀过半。曹军乘夜逃走,途经木柴堵塞的险路,无奈之下骑马者皆弃马步行。周瑜、吕蒙驱兵追赶截击,获得战马300匹,军威大振。随即回师渡江,进军北岸,构筑营垒,向江陵发起进攻。此时,孙权为策应周瑜攻势,派兵包围合肥(今安徽合肥)。曹仁由于孤军无援,在近一年的交战中屡战失利,损失严重,遂被-迫放弃江陵城,退往荆州(今湖北襄樊)。周瑜占领江陵,被孙权任命为南郡太守,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带。吕蒙因功被任命为偏将军,兼任寻阳令。

后发制人

后来曹操派庐江人谢奇任蔪春典农,驻扎在皖城的田乡,屡次侵扰边境。吕蒙派人诱使投降,谢奇不从,吕蒙就寻其破绽发动袭击,谢奇退缩,部下扶老携幼,纷纷投降。213年,曹操亲率10万大军进攻孙权,进至濡须口(今安徽无为东南),攻破孙权军江西营寨,俘虏都督公孙阳。吕蒙随孙权统领7万部众抗御曹操,期间吕蒙多次献奇计,均有效验,还劝孙权在夹水口建立船坞。此役中,吕蒙致力于防范敌兵,精到细密。后来曹操遥望孙权的军队,见其阵容威严,布防严密,于是不敢轻易冒进。适值长江春汛将至,孙权写信劝曹操尽速撤兵,曹操也审时度势,主动撤军而回。

转战皖城

214年,曹操临退军时,任命朱光为庐江太守,屯军皖城,大开稻田,又令人招诱鄱阳地方的贼帅,让他们充当内应。吕蒙知道这个情况后,提醒孙权要及早攻占皖城。孙权采纳吕蒙意见,亲征皖城,并在军中引见诸将,求问计策。诸将皆劝孙权堆造土山,添制攻城械具,吕蒙-独具异见,认为当时形势利在速战,不宜迁延时间。会议后,孙权决定采用其计,吕蒙举荐甘宁为升城督,在前线督攻,吕蒙则以精锐军队为后继。吴军在早上发动进攻,吕蒙手执鼓槌,亲自擂鼓,士卒均雀跃奋进,于中午时段便攻破敌城。从合肥出发的张辽援军兵至夹石,知道皖城已失,大惊而退。孙权大大嘉奖吕蒙的功勋,并认为此战中吕蒙的功劳最大,甘宁为其次,于是拜吕蒙为庐江太守,将此战所得的人马尽分与吕蒙,又另赐寻阳屯田军六百人,官属三十人。

吕蒙获赏赐后,返回寻阳。此时庐陵一带有贼兵作乱,留守诸将数次进击都不能擒贼。孙权便说:“凶猛的鸷鸟纵使有百只,也不如一只大雕。”(同语亦见于孔融〈荐祢衡表〉:‘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于是命令吕蒙讨伐贼兵。吕蒙兵至庐陵,擒杀首恶,余下的全部释放,让他们当平民。

计擒郝普

214年,刘备任命关羽镇守荆州全土,孙权便派遣吕蒙都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二万兵西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吕蒙向三郡致书劝降,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服,惟独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肯降。吕蒙安顿好长沙的防务后前往零陵,经过酃县时遇到南阳人邓玄之。邓玄之是郝普的旧识,吕蒙便打算透过邓玄之劝诱郝普。

此时,刘备得知孙权有意夺取荆南之地,便亲自来到公安,命关羽带领三万兵至益阳争夺三郡。孙权当时正在陆口,节度众军,他一方面使鲁肃带领万人屯于巴丘,以拒关羽;另一方面发书传召吕蒙,令吕蒙舍弃收取零陵,迅速回军协助鲁肃对付关羽。

吕蒙收到孙权要他勒兵回益阳的指示时,刻意将信件藏起,隐瞒此事,并于当夜召集诸将,教授他们战略。翌晨,吕蒙一方面指示军队直接攻城,另一方面著邓玄之进城游说郝普,并向他传送虚假军情,指刘备受困、关羽战败,外无援军,零陵孤城难守。邓玄之将吕蒙的说话具体告诉郝普,郝普果然被吕蒙所误导,答应投降。邓玄之先出城向吕蒙报讯,吕蒙预先敕令四个将军,各选百人,待郝普出城,便进城守住城门。不久,郝普出城,吕蒙亲自迎接他,并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下船。寒暄几句后,吕蒙拿出孙权的书信给郝普看,更拊手大笑起来;郝普细阅书信内容,方知刘备已在公安,而关羽则近在益阳,对自己受吕蒙用心计所骗不战而投降感到羞惭怨恨,无地自容。

吕蒙尽得三郡后,便留孙河守城(一说是留守者孙皎,但《吴主传》中孙皎却跟随吕蒙兵援鲁肃,故留守者应为孙河)(孙河早已在204年与孙翊遭杀害)。自己即引军开赴益阳,与孙皎、潘璋及鲁肃兵并进,对付关羽。结果刘备向孙权重新请盟,孙权遣归郝普等人,以湘水为界割还零陵,另一方面赐寻阳、阳新为吕蒙之食邑。

濡须口之战

215年同年,益阳战后,孙权军队还师,出征合肥。但是孙军进攻不利,撤兵时更为曹军将领张辽等所追袭。吴军势急,吕蒙与凌统以死捍卫孙权,力保不失。217年,曹操治兵完毕,再次兴师伐吴,进军至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孙权便以吕蒙为都督,据守早前建成的城坞,并设置万张强弓硬弩,以拒曹操。结果曹军前锋尚未安然立屯,便被吕蒙攻破了,曹操迫不得已只好退兵。吕蒙累计大功,封为左护军、虎威将军。

继任督军

217年冬,鲁肃病故,吕蒙继其任,西屯陆口,接收鲁肃军万余人马,又拜为汉昌太守。吕蒙与关羽分土接境,心知关羽骁雄难敌,又常有兼并之心,而且位居长江上流,恐怕目前互相拒守的形势难以久持。从前,鲁肃等认为曹操尚存,祸患刚起,吴蜀联盟理应互相协辅,同仇敌忾,不可彼此失信。吕蒙则向孙权密陈计策,游说孙权下决心袭击荆州。孙权听过分析,深深认同吕蒙之策,然而又向吕蒙表示有取徐州之意,吕蒙分析徐州虽然易取但不易守御,应该先取荆州,完全占领长江南岸,才能争取与曹操对峙的最大优势。孙权听罢,亦觉吕蒙的主张比较恰当。吕蒙正式代替鲁肃时,一到陆口,便对关羽加倍殷勤,广施恩义,和关羽结下友好关系,为将来的军事行动作出准备。

219年,关羽攻讨樊城的曹仁,留兵将守备公安、南郡。吕蒙向孙权献策,对外宣称自己病危,在孙权的允许下还都休养,再以“意思深长,才堪负重”、“未有远名”的偏将军右部督陆逊代替吕蒙的位置,让关羽的后防松懈。[24]吕蒙回建业后,关羽果然相信吕蒙病重,撤去后方的守兵,专心攻打樊城。当时,魏国任命左将军于禁引军救援曹仁,于禁军队却败于关羽之手,被俘人马达数万之多。关羽托名粮米不足,竟然擅自拿取湘关的米粮为军用。孙权闻此消息,便令吕蒙为大督,征虏将军孙皎为后继,进军南郡。

白衣渡江

219年,吕蒙军队前赴寻阳,将精兵埋伏于小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乔装成商人,昼夜兼行,直至江边,将关羽所设置的守兵尽数制伏,因此身在樊城战线的关羽对吕蒙的行动毫不知情。吕蒙成功袭取南郡后,遣虞翻说降(傅)士仁、麋芳。吕蒙入据城中,擒得关羽及其军队的将士家属,并采取怀柔策略,抚慰各军家属,又严令约束孙军士卒不得干犯城中百姓,更不能豪取强夺。其时吕蒙麾下一位军吏,是汝南人(与吕蒙同乡),因天雨关系而擅取乡民的一个斗笠来保护官家铠甲。当时官铠是属于配给物资,士卒有责任保护获分配的物件不被损坏,吕蒙明白此人是为了维护铠甲,但却因此窃盗冒犯新订立的军令,亦自觉不能因为同乡的缘故便徇私枉法,于是垂泪下令处决此人。自此军中纲纪严谨,士卒都能做到路不拾遗。

吕蒙每天令人存恤老人,问他们有何不足,患病者赠给医药,饥寒者赐予衣粮。关羽家中府藏的财宝,吕蒙皆令先行封闭,待孙权来到才处置。关羽引军欲回后方期间,在道路上数次派人与吕蒙相通消息,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让他周游于城中,向前线士卒的家属致问或投送家书。使者回到关羽军队后,士卒纷纷向使者询问家中状况,当他们得知家门无恙,所受的招待甚至比平时更好的时候,变得全无斗心。孙权亲临南郡后,关羽自知形势孤穷,于是退走麦城,西至漳乡,其属下部众都投降吴军。孙权便命朱然、潘璋截断关羽的逃走路径,结果于220年1至2月间,终于捉获关羽父子,重夺荆州。

臣死君忧

吕蒙成功夺取荆州,立下大功,孙权于公安大会上宣告拜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以身体虚弱多病请辞,孙权不许,更笑曰:“擒捉关羽成功,全赖子明设谋,如今大功已经成就,未受赏赐,何必多虑?”于是特别派遣军队鼓吹庆贺,为吕蒙挑选虎威将军辖下的官属,与及作为南郡、庐江二郡太守的威仪器物。拜封完毕后吕蒙返回军营,兵马前后相从,军乐沿路鼓吹,光耀万分。

可惜的是,还未正式封爵位,吕蒙却突然病发,孙权当时仍在公安,特地将吕蒙置于内殿,千方百计为他医治,又以千金悬赏,招募能治愈吕蒙疾病的人。孙权为此情绪低落,想随时留意吕蒙的病况,但又恐怕阻碍他歇息,于是在别室的墙壁上凿了个小洞,以便观察吕蒙。每当看见吕蒙稍能进食,孙权便为之大喜,言笑欢畅;当吕蒙病况转重,孙权便会心烦失眠。某次,吕蒙之病曾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孙权更为此下达赦令,聚集群臣一起庆贺。

然而不久后吕蒙病况急转直下,孙权亲自探望,命道士为吕蒙求命祈福。吕蒙临终前向孙权交代后事,将重任交予朱然、陆逊,便于内殿病卒,得年四十二岁。孙权极其哀痛,因而憔悴。吕蒙未死之时,其毕生所得的金宝享赐尽付于府藏,令家人在他命绝之日皆上还至尊,丧事务要简约。孙权闻知此事,悲痛更甚。

吕蒙儿子吕霸承袭其爵位,又得守墓者三百家,复田五十顷。吕霸死后,其兄吕琮承袭侯位。吕琮死后,其弟吕睦嗣任。《三国志》记载孙权与吕蒙亲厚的君臣关系,如《朱然传》中有“权意之所钟,吕蒙、凌统最重”之语;《朱据传》又有“权咨嗟将卒,发愤叹息,追思吕蒙、张温,以为朱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之语。从以上各段记载可见,吕蒙在孙权心中是如何见重。

三国演义吕蒙怎么死的 揭秘吕蒙死因真-相

http://m.0477edu.com/thread-29243-1-1.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