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本是一篇纪实散文,却因提到的人和事有着时代难以磨灭的印记,站在历史的城楼之上,不免会看到几代人的命运挣扎和强大生命力。在纷杂的世相里,范雨素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已。然而,语言的能量,文学的魅力,让一个质朴者格局瞬间变大,笔尖的自由将生活的困苦消解的无影无踪,留给市井人情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路途。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纪实散文《我是范雨素》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篇一:纪实散文《我是范雨素》读后感心得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一看到开头这句话,就觉得这是一位有着一定文学素养的人写出来的。继续往下看,果然,她的文字质朴无华,有着独特幽默,没有激烈的言辞,甚至没有突出的感情色彩,却有着一种蓬勃的力量。她说故事娓娓道来,显得十分亲切。
让我感慨与震撼的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村妇女竟能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字来,令我自己觉得羞愧不已。我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相比之下,我的文章拿出来简直难登大雅之堂。可仔细想想,她为何能写出如此高质量的文来,这与她从小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是分不开的。她博览群书,自然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去创作,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写作功底。可是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她说,活着就要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并且去坚持,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我也是农村的孩子,好像小时候没有看过什么书,读小学识字以后便对故事书爱不释手,可那时候在农村并没有太多的资源,有时候在抽屉里翻出几本连环画,便一遍遍的翻着。记得有一次无意间在二姐的书包里发现了一本神话故事书,便如痴如醉的看。那时候看神话故事,竟以为那是真实的,以致于走在上学的路上,总想着会不会碰到一个神仙,可是一次也没碰到过。也是因为那时候看书少,所以就会把那几个故事记得特别深刻。上小学、初中的时候,我的作文也是写的不错的,总被老师在班上当作范文来读给同学们听。可是后来却一直没有进步,反而觉得越写越差了,主要也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吧。
范雨素的文笔令人佩服,可她的故事更让人敬畏,她的心声也让一类人产生了共鸣吧!在这个看似没有阶级而实际明显分层的社会中,她应该是代表了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好的社会背景,没有好的教育资源,甚至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全靠自己摸爬滚打努力奋斗仍然只能维持着最基本的生计。当你想要通过层层选拔和考试得到一份想要的工作时,而有的人只有某高层的一句话。记得我们的老师也常说,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一开始我还不信,满脸天真的认为我生活在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直到被现实打了脸,我才幡然醒悟。有人说,在这个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可是,面对这个社会,我们难道应该就此放弃吗?不,我们还有机会。
我们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矛盾纷纭,但是过去的时代也是如此。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双城记》里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人们应有尽有,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登天堂,人们直下地狱。”面对这个矛盾复杂的时代,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也要保持一颗沉着冷静的心。对这个社会愤愤不平,抱怨它的不公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看看自己的能力能否能撑起自己的梦想,这个社会处处充满机会,只要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或许它来得会晚一点。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寒门子弟逆袭成功的例子。就像范雨素,她一个普普通通的育儿嫂,不是也在今天发光发亮了吗?
篇二:纪实散文《我是范雨素》读后感心得
范雨素的一篇自述,因话语质朴、感情真挚、故事写实,给现实壁垒里的赶路人带去一些坚定。作为资深的“老北漂”,回顾过去历历在目。文字中的自由灵光,将命运的维艰涣散的异样轻盈,只是这份潇洒的背后,只有放浪者才能坦然面对。
北漂的悲叹在一轮又一轮的10万+中呻吟而过,房价之高,阶层之固,梦想之涩,现实之艰,随便一条都可以让北漂们彻底心死。然而,在范雨素这个“老北漂”的笔下,似乎只关心生活的近处,在远离市井的城中村里,她只追随自己的诗和远方。所以,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苦恼。即便出版社的橄榄枝已经伸向她,却依旧难以撼动她对命运的笃定:“习惯了靠苦力谋生,不相信文字能改变生活”。
她说自己生命开头像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的戏弄将其装订的极为拙劣。然而,在装订的套子里她并没有认命。物质的悲苦里,她能在文字灵光里感到阳光。这些质朴的自由,或许就是感动他人的质子。但这些仅仅限于“笔尖自由”,在现实的壁垒里,不管是范雨素还是余秀华,都不能称得上是“人生赢家”,即便能感动全世界,但却难以撼动自己悲苦的命运,这种时代的焦灼着实让人尴尬。
其实,这个世界对于人生的考核太严肃,才会出现“北漂哀叹的横尸遍野”,所以必须有一种智慧和欢乐哲学作为调和,才能化悲痛为力量。这一点范雨素比余秀华显得更具有功力,因为在深层次的骨髓里,她以自己的视角去体察他人,调侃与幽默之间的人生叹惋,留给他人的却是蜜糖之果。
总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可是在节奏秒删的世界里,文明的度量却成为物质的奴隶。北漂再苦,那也是自己选择,既然北漂,就不要动不动玩苦情戏。物质层面的三六九等,是人类优胜劣汰的固然体现,但自己内心的固守和安定,却只有自己能触及。再苦再累,到头来还需要左手知右手冷暖,悲叹的囧态,只能让所谓的“阶层固化”成为一种显学。
范雨素的自述里,看到的更多是别人的样子,全篇自己的描摹并不是很多,详实的情节和自由的笔尖里,更多的是对生活速朽的包容。类似的个人境遇,[i1766.com]局外人即便能在10万+下疯狂簇拥,但并不代表他们愿意过如此的生活,这或许才是众人与“范雨素们”最大的差距,这其中的“阶层固化”才是病态世界里的核心基质。
这就像,从看脸到揣摩内涵,属于爱情逻辑范畴。如果,反过来再去考证问题的对错,似乎就并不如意。这在病态的社会里,好像并没什么过分。只是艳羡的“笔尖自由”告诉我们,想要沉住气吃硬饭,总需要几分孤独的力量和遥望诗和远方的勇气,不然或在现实的世界里,怎能释怀。
http://m.0477edu.com/thread-4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