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01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热点资讯 2019-02-06 点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反思范文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学时,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近樟树,走近宋庆龄。

  一、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重点体会“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圈画出有关词句。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一句中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等词句中感悟到: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中的“稠密、发亮”体会到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而在“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一句的品读中则借助拓展想象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从而加深理解。首先是围绕“四季常青”,教师铺垫说话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你看,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两棵樟树依然--;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这两棵樟树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纷飞,这两棵樟树还是---蓬蓬勃勃。其次是借助“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进行口头说话练习,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二、抓对比,感悟樟树香气拒虫的可贵

  在小结“扣词句”这一主要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又是两棵 ? 的樟树。紧扣“香气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体会香气拒虫的可贵。

  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可贵之处”。(1)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已写得很明了,可作者在这一段的开头为什么还要写“别的树木”呢?请一生读。(2)再交流:对比突出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3)师:作者只用了一个“而”字,就把这看似无关的两段内容作了巧妙的连接与过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樟树拒虫的可贵品质。请同学分别读这段话前后两部分内容,体会这种语意的转折与强调。对比读好第5自然段。师生齐合作(师前生后)。小结:通过这样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两棵香气拒虫的樟树。课后布置小练笔:学习课文中对比的方法,写校园中的两种树,要抓住一两个方面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也试着用“而”把它们连接起来。借助训练让学生学习使用“对比”这种写作的方法来突出强调所要重点描绘的事物。实践证明,在对比观察校园中不同树木的基础上,学生有内容可写,不乏精彩的片段。

  三、树喻人,感受宋庆龄的人格美

  (补充介绍关于宋庆龄的资料后)在人们的心目中,樟树已不仅仅是樟树,她早就成了宋奶奶的化身(板书:树如其人);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高贵的女性,看到了一位始终充满活力、一身正气的战士,怪不得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怀着--引读最后一自然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人们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留下的不仅仅是两棵樟树的形象,还有对樟树主人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你们说,这还是两棵 ? 的樟树呢?(不平凡、值得纪念、令人崇敬、让人想起宋庆龄)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种写法叫“以物喻人”)让学生通过读书、拓展体会这两棵樟树也是宋庆龄人格的象征。她就像这两棵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她高雅的形象、一身正气、满腔的爱国热情永远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教学中,一次次地叩问“这是两棵 ? 的樟树”。随着对樟树外形及内在品质的层层剖析、品读感悟,樟树的特点在学生心中清晰起来,樟树主人宋庆龄的形象也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较好地突破了“体会樟树象征意义”这一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背诵课文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但课堂上一味注重了教学的完整性,为了节省时间,练习背诵只是蜻蜓点水,忽视了对学生背诵、记忆方法的指导,导致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效不高。今后的课堂上要更关注对学生背诵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反思范文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描写了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面看,文章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物喻人。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课堂上,路老师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而且化解了难点。路老师始终围绕“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句话,让学生朗读、感悟。本节课主要有三个板块。

  一、绘树之形。

  宋庆龄为什么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到底是怎样的两棵树?教师先出示了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对这两棵树的印象。接着老师以“那么在作者眼中,这又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将学生的目光导向文章的语言文字。扣住关键词“蓬蓬勃勃”来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的步骤逐步深入,先理解“蓬蓬勃勃”的含义并读好这个句子,接着,学生默读课文看作者怎样具体地描写樟树蓬蓬勃勃的。在潜心会文中,在品词析句中,学生逐渐丰满了对樟树外形的认识。

  这个片段中,路老师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学法的指导。特别是背诵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樟树的外形后,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关键词当堂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201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http://m.0477edu.com/thread-44167-1-1.html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